命令 : df
“df” 查看已挂载磁盘的总容量、使用容量、剩余容量等,可以不加任何参数,默认是按k为单位显示的。
[root@localhost ~]# df
文件系统 1K-块 已用 可用 已用% 挂载点
/dev/sda3 14347632 1490876 12127924 11% /
tmpfs 163308 0 163308 0% /dev/shm
/dev/sda1 99150 26808 67222 29% /boot
“df” 常用选项有 “-i” “-h” “-k” “-m”等
“-i” 查看inodes使用状况
文件系统 Inode 已用(I) 可用(I) 已用(I)%% 挂载点
/dev/sda3 912128 66195 845933 8% /
tmpfs 40827 1 40826 1% /dev/shm
/dev/sda1 25688 38 25650 1% /boot
“-h” 使用合适的单位显示,例如 ‘G’
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%% 挂载点
/dev/sda3 14G 1.5G 12G 11% /
tmpfs 160M 0 160M 0% /dev/shm
/dev/sda1 97M 27M 66M 29% /boot
“-k”, “-m” 分别以K, M 为单位显示
[root@localhost ~]# df -k
文件系统 1K-块 已用 可用 已用% 挂载点
/dev/sda3 14347632 1490880 12127920 11% /
tmpfs 163308 0 163308 0% /dev/shm
/dev/sda1 99150 26808 67222 29% /boot
[root@localhost ~]# df -m
文件系统 1M-块 已用 可用 已用% 挂载点
/dev/sda3 14012 1456 11844 11% /
tmpfs 160 0 160 0% /dev/shm
/dev/sda1 97 27 66 29% /boot
简单介绍一下各列所表示的含义,其实如果你的Linux虚拟机一样也是中文显示的话,那么不用说太多,看字面意思就明白了。第一列是分区的名字,第二列为该分区总共的容量,第三列为已经使用了多少,第四列为还剩下多少,第五列为已经使用百分比,如果这个数值到达90%以上,那么你就应该关注了,磁盘分区满了可不是什么好事情,会引起系统崩溃的。最后一列为挂载点,你是否还记得,在装系统的时候,有说到这个词,”/dev/shm” 为内存挂载点,如果你想把文件放到内存里,就可以放到/dev/shm/目录下。
命令 : du
“du” 用来查看某个目录或文件所占空间大小.
语法 : du [-abckmsh] [文件或者目录名]
常用的参数有:
“-a” 全部文件与目录大小都列出来。如果不加任何选项和参数只列出目录(包含子目录)大小。
[root@localhost ~]# du dirb
4 dirb/dirc
12 dirb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a dirb
4 dirb/filee
4 dirb/dirc
12 dirb
如果du不指定单位的话,默认显示单位为K.
“-b” 列出的值以bytes为单位输出。
“-k” 以KB为单位输出,和默认不加任何选项的输出值是一样的。
“-m” 以MB为单位输出
“-h” 系统自动调节单位,例如文件太小可能就几K,那么就以K为单位显示,如果大到几G,则就以G为单位显示。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b /etc/passwd
1181 /etc/passwd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k /etc/passwd
4 /etc/passwd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m /etc/passwd
1 /etc/passwd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h /etc/passwd
4.0K /etc/passwd
“-c” 最后加总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c dirb
4 dirb/dirc
12 dirb
12 总用量
[root@localhost ~]# du dirb
4 dirb/dirc
12 dirb
“-s” 只列出总和
[root@localhost ~]# du -s dirb
12 dirb
习惯用 du -sh filename
这样的形式。
暂无评论内容